良渚遗址群家底已摸清!“考古中国”最新进展发布
时间:2024-11-23 08:24:36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天(22日)下午,国家文物局在浙江举行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发布会。本次发布会聚焦长江下游区域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考古发现和最新科研成果。发布的三个项目分别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整体研究进展、江苏东山村及寺墩遗址考古研究、安徽凌家滩遗址考古研究。

目前,通过对凌家滩、寺墩、福泉山、玉架山、良渚等中心聚落和中初鸣、磨盘墩、柘林、大榭等遗址的系统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对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整体进程的认识得到显著提升。对从崧泽到良渚的演进发展的动因、过程有了较深认识,对各中心聚落的结构和演变有了进一步了解,丰富了对良渚晚期社会多元性的认识,形成区域文明模式的基本框架。可以概括为:稻作农业发展,促进了江南地区的深度开发,促进了私有制的产生,形成了明显贫富差异。

距今5500年前后的气候事件 成为推动文明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项目组组长王宁远介绍,“我们这个课题最主要的一个成果,就是我们现在逐渐认识到长江下游区域为什么会在距今6000年到距今4000年之间逐渐走向文明化,可能和距今5500年的一次气候事件是相关的。因为这次气候事件,原来在山里面从事采集狩猎为主的人,他们开始走向平原,开始以种植水稻作为主要的产业部门。”

距今6000年前后,长江下游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加速,进入古国时期第一阶段,出现了凌家滩、东山村等中心聚落。距今5500年前后的气候事件促使稻作农业成为主要产业部门,周边人口快速向太湖平原迁徙,带来大量先进技术和观念,与本区土著人群融合,创造出适宜水网平原的人居和生产模式,社会以个体小家庭私有制为基本社会单元,形成早期的江南生活,影响至今。

王宁远介绍,“良渚实际上是这个课题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现在发现良渚古城城内的2万多居民可能和现代城市非常类似,城里面可能有宗教人士,有贵族,然后有大量的手工业者,城里没有农民。他们从事玉器加工、石器加工、漆木器加工等高端手工业。他们的粮食、肉食这些原料都是从四面八方外部输入的。除了中心都市以外的基层聚落,我们的认知也有很大的发展。基层聚落在当时也有很多分工,有的专门种粮食、种水稻,有的可能专门采集石料,甚至可能在海岛地区还有一些是以制盐作为主要产业。”

为统领大量不同来源的人群,良渚社会建立了统一的宗教信仰和王权制度,进入古国第二阶段。它以复杂的玉礼器系统,庞大的良渚古城,作为信仰和权力物化形式,强化区域人群的共识和认同。良渚社会手工业生产高度专业化。不但体现在城市高端手工业,基层聚落也有从事农业和石玉器等加工的专业化分工,形成复杂社会的生动样貌。良渚遗址群家底已经摸清

目前,已经对100平方公里的良渚遗址进行了彻底勘探。王宁远介绍,“我们现在对这个片区的遗址分布已经摸得比较清楚了,我们总共在这个区域发现了300多个遗址点,比以前的100多个遗址点翻了一倍;另外我们在这个地区还通过一种水利系统的快速调查方法,发现了原来11条水坝之外更多的水坝,揭示了良渚水利系统的完整结构,这样良渚遗址群所有的家底,我们认为已经摸清了。”

此次发布的项目中,安徽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是一处距今5800—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作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和关键地点,凌家滩的考古新发现,为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关键的资料。

近年来,凌家滩遗址发掘了一处大型公共建筑;一处进出遗址的重要防御设施。一处位于墓葬区西侧的燎祭遗存,共出土器物260余件。石器以钺占绝对多数,拼合后完整石钺60余件。玉器多为残碎小型饰品。

以大型红烧土遗迹为代表的大型高等级公共建筑的发现,深化了对凌家滩聚落布局的认识;证明凌家滩存在超大型的高等级的公共礼仪建筑,为大型墓葬、精美玉器的存在寻找到了相匹配的高等级的生活遗存。

凌家滩祭祀遗存的发现,为研究复原当时祭祀场景提供了鲜活的资料,完善了对墓葬祭祀区布局的认识;200余件器物的出土,丰富了凌家滩陶器玉器的种类;龙首形玉器等特殊玉器的出土,对研究中国史前用玉制度及对历史时期礼制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位于苏州市张家港市金港街道东山村的东山村遗址,2023年至2024年度考古新发现,再次实证东山村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东山村遗址目前已揭示出了崧泽文化高等级墓地、大型房址、红烧土祭祀广场、祭祀坑以及大型墓葬与小型墓葬实施分区埋葬等重要遗迹,显示出存在有高于一般聚落且稳定的政治实体,社会已进入古国阶段,对深化“古国时代”的认识、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及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的寺墩遗址,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崧泽—良渚文化遗存为主体的中心聚落遗址,年代距今约5500—4500年,遗址以一椭圆形土墩为中心,周围分布十余处小型台地,外围有双重水系环绕,总面积约为150万平方米。

良渚文化时期,寺墩遗址已形成以圆形土墩、周围台地和双重水系环绕的聚落形态。土墩底部由青灰色“草包泥”堆筑而成,北坡发现一处石砌遗迹,可能做排水或护坡之用,墩顶发现多条红烧土基槽,表明曾有大型建筑;墩体北侧发现多处良渚文化建筑基址及灶、水井等生活遗迹。墩东台地位于内圈水系外侧,面积约5000平方米,分布有两处良渚文化贵族墓地,曾出土大量玉器,在台地南界的G17中,出土有“日月山”等刻符的大口缸残片,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与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存在密切文化联系的证据。

寺墩遗址自崧泽文化晚期向良渚文化时期的文化形态和聚落布局的变迁,生动反映了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的形成、发展,并最终迈向早期国家形态的过程。为讨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些考古新发现,向我们生动展现了中国史前先民的非凡智慧和卓越成就,它们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实证。

标签:

最新
  • 良渚遗址群家底已摸清!“考古中国”最新进展发布

    今天(22日)下午,国家文物局在浙江举行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发布

  • 邓州市夏集镇:抢墒忙种促进农业丰产

    近日,几场透墒雨有效解除了旱情。邓州市夏集镇抢抓时机,落实五良融合

  • 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2024年“气候变化协同”高级别活动举办

    中新网巴库11月12日电(记者 庞无忌)11日,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下

  • 到书店逛市集 北京“书饕节”启动

    最是书香暖人心,初冬时节,2024北京发行集团书饕节将于11月11日至1

  • 广湛高铁还建吴川牵引变电所搬迁并完成接触网送电

    2024年11月4日凌晨,随着还建吴川牵引变电所馈线断路器合闸完成,茂

  • 这一国家重大水利工程试通水 每年引水将超2亿立方米

    中新网郑州10月27日电 (记者 阚力)河南省水利厅27日消息称,河南

  • 10月24日央行开展7989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中新网10月24日电 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消息,为对冲税期高峰等因素

  • 全球焦点!科技青年概念技术验证交流展示活动致力产学研协同创新

    中新网北京10月21日电 在科技加速变革,各领域加速交叉创新的背景

  • 数据机构:我国算力基建规模迅速扩大 经济乘数效应显著

    中新网北京10月21日电(记者 王恩博)自2023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

  • 螃蟹有“针眼”是被打了东西?葡萄上的白霜是农药残留?真相来了

    眼下正是螃蟹大量上市的时节。近日,网络上关于针眼螃蟹的传言引发

  • 长安巷弄里的西洋乐:从殿堂到市井 “松弛感”引年轻人共鸣

    中新网西安10月1日电 题:长安巷弄里的西洋乐:从殿堂到市井 松弛

  • 不当“霸总”,就爱烧菜!浙江“00后”做西餐夺世界冠军_天天简讯

    不当霸总,就爱做菜,每天至少削40公斤土豆和胡萝卜宁波00后,做西

  • 头条:第十六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将于9月下旬在北京举办

    中新网9月12日电(记者 张尼)记者日前从交通运输部获悉,第十六届国

  • 产业规模将突破2.3万亿!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有多迅猛?

    未来实验室丨产业规模将突破2 3万亿!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有多迅猛?商

  • 孟加拉国医生邵瑞:我也有一颗中国心

    来源标题:孟加拉国医生邵瑞: 我也有一颗中国心因为从小见到很多

  • 环球热点!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丨释放烟火气 多元“夜经济”澎湃城市新活力

    央广网天津9月7日消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

  • 旅游
    • 学前必备综合训练:幼儿识字练习(关于学前必备综合训练:幼儿识字练习简述)

    • 医疗服务行业龙头有哪些(2023/8/18)

    • 挖眼割舌救女儿的恐怖游戏(挖眼)

    • 30岁女感冒3个月不愈,医生教吃2类食物1周康复